【電子錢包】電子錢包漏洞 源於eDDA?
由香港金管局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「轉數快」(Faster Payment System;FPS),支援即時電子直接付款授權服務(eDDA)服務,運行約一個月就爆出漏洞。有用戶的銀行戶口款項經eDDA被盜取,金管局於昨晚(24日)緊急要求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暫停其電子錢包內的eDDA 服務。到底eDDA是甚麼?電子錢包又是否安全?
問:eDDA前身是DDA?
答:要知道甚麼是eDDA前,可先由了解直接付款授權DDA(Direct Debit Authorization)開始。DDA常用於自動轉帳的繳費服務,申請人一般需要到銀行櫃位申請,經填寫表格、簽名及核實身份證後授權銀行作出自動轉帳安排。申請時間一般需要1至2個工作天不等。
而銀行電子化後,就令DDA前加了個e,演變成 eDDA。
問:eDDA是甚麼?
答:電子直接付款授權服務eDDA(Electronic Direct Debit Authorisation),是經由網絡授權銀行提供直接付款服務,申請後會即時生效。一般電子錢包的自動增值、過數及購物扣帳都是在eDDA授權完成後方會運作,轉數快、支付寶、WeChat pay、Tap & Go及O!e pay都有使用到eDDA。
問:電子錢包如何用到eDDA?
答:以Wechat pay以例,要進行增值時就要先綁定銀行戶口,用戶要先登入網上銀行進行eDDA的網上授權,當中包括設定每日限額。授權後,用戶就可以在Wechat pay上用銀行戶口為電子錢包增值及付款。
問:今次事件有甚麼影響?
答:現時,金管局已全面要求電子錢包供應商暫停eDDA服務,相信當局需要時間檢討問題的源頭。而個人對個人(P2P)轉帳則暫無影響。
問:eDDA 還安全嗎?
答:今次事件,騙徒在取得用戶的身份證明文件及銀行戶口資料後,就能夠申請eDDA用電子錢包增值。若銀行能夠即時與相關客戶作認證,或可避免騙案發生。
問:使用eDDA時可以如何保障自己?
答:有不少網民希望金管局及銀行提供雙重認證的服務,即透過短訊或Email傳送一次性密碼(One Time password)核實用家身份。現時,部份電子錢包已暫停eDDA服務,用家可繼續跟進事件的發展,再考慮是否選用。
若有使用電子錢包,就應該養成每日檢查銀行戶口的習慣,一旦遇上不名來歷的轉帳數目,就要即時與銀行聯絡,考慮停用服務。
撰文 : 李瑩 本網記者
欄名 : 理財學堂